编前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生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离别,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的人站上三尺讲台,离开时往往经过了几十个春秋。为充分肯定和感谢即将退休的老师们对雅安教育所做的贡献,雅安市教育局推出“我的教育生涯 三尺讲台的留影”系列主题报道,全面展现即将离开三尺讲台的老教师们所走过的教育人生之路,展现我们身边平凡教师的不平凡事业。
四川新闻网雅安3月20日讯 从当年改造学校操场,一件件亲手准备运动器材,再到如今从事语文教学,将体育精神融入日常教育,雨城区对岩中心学校教师刘廷洪在37年的教学生涯中,将汗水和青春一并奉献给了农村基层学校。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体育教育取得良好成绩——在他的家中,无数体育荣誉证书和奖状得用麻布口袋来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要灵活,学会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教37年,刘廷洪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自制体育器材 和学生共同成长 1981年,高中毕业后的刘廷洪,回到他出生的地方——雨城区观化乡麻柳村,到村小任教。 踏进村小,映入刘廷洪眼帘的是坑坑洼洼、下雨积水,占地面积只有篮球场一半的操场。 “修,就想到这个字,学生不能只学习不运动。”刘廷洪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说干就干,开始准备材料完善操场、自制运动器材。 凭借着在读书时候见过的运动器材的记忆,刘廷洪上山寻找原材料。 “双杠差不多就是手腕那么粗,为了保持一致,找树枝就得找一般大小的。带回来之后进行抛光,然后再涂上漆,晾干就行。”刘廷洪比划着。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学生去搬运沙土,将地面的坑洼填上。 有了运动器材,操场填平后,刘廷洪又觉得,体育教学项目得全面,篮球、乒乓球一样也不能少。因此,他又准备搭建篮球架。 “刚开始大家都不信,说我异想天开。不过,我的亲戚中有做木工的。在他的帮助下,虽然没有钉子,但用榫子将零部件组合起来,制作的篮球架也很稳固。”刘廷洪说,这个3米多高的篮球架还被送去市里展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