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乡村为主、民办公助”的原则,抢抓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加快推进以道路、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2012年以来,建成高标准农田12.39万亩、基本口粮田6.29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次,建成设施农业140万平方米,生产温室6.7万平方米;畜禽圈舍15万平方米、鱼塘修复234亩。推广农用新机械3500台(套),实现农机化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48.9%。硬化机耕道520 公里,累计完成新造林53万亩。建成农村公路232.7 公里(乡道43公里、村道189.7公里)、硬化农村道路 70 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完成2个农村客运站、6个码头的改造提升,新建简易招呼站15个,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90%。累计建成林区道路261条、654.9公里,全区林区道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3409口,沼气池填埋283口,沼气宜建户达98%;完成沼气集中供气工程5处,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7014 立方米。除险整治加固病险水库7座,维修整治山坪塘32口;新建、防渗整治灌排渠道89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新建堤防约20公里,清淤疏浚河道约10.8公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0.98万亩、提灌站48座1060千瓦、新建吊桥5座。全区18个乡镇新建供水站39余处,解决1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0个贫困村饮水巩固提升项目,解决15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土地整理项目31个,累计整理土地2.14万亩,新增耕地2.0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07.14平方公里。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巩固提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创建成果,推动新村布局优化、质量强化、配套深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和环境美化,在全区开展新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行动。积极推广“微田园”做法,在32个新村聚居点民居规划预留菜地和绿地的空间,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开展“微田园”建设,通过开发“小果园”、“小菜园”等,既美化人居环境,又展现田园风光,还适当的增加了居民住户收入。切实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四改、三建、三清”工程,2016年实施危房旧房改造工程 311户,实施“四改”工程,改厨、改圈、改厕 627户,改庭院596户,硬化、绿化提升公共环境27000平方米。完善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新村污水治理工程。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沼液沼渣循环利用、秸秆还田利用以及规模化养殖场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目前,全区32个新村聚居点均建有齐全的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设备,100%的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区189个行政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81个,日处理能力达11000吨。18个乡镇已建或在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乡镇有9个,建成污水处理站25座日处理能力达15287T/D,在建污水处理站1座日处理能力80T/D,已运行污水处理站23座日处理能力达13287T/D。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3年的85.8%提高到90%。实施道路、乡村、小区绿化美化工程,完成农村道路绿化零星补植111.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1.3万平方米。实现村社道路硬化率达100%、农村安全饮水率100%、清洁能源使用率98%、“四改”率达100%、广播电视信息覆盖率100%、新农合参保率100%、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覆盖率10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实施“村庄民居风貌整治行动”,积极开展“环境优美示范村庄”、“绿美新村”创建。成功创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村12个,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14个,“美丽乡村”村庄10个,绿美新村17个。碧峰峡镇黄龙村被命名为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南郊乡余家村被命名为全省绿化示范村,中里镇中里村、多营镇五营村、上里镇庙圷村命名为全市绿化示范村。 全手工工艺软包皮拖鞋 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加强新村自管委组织体系建设 在基本完成灾后重建后,全区32个新村聚居点积极推行“自建委”转型为“自管委”的新村管理模式,及时将“自建委”转型为“自管委”。《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出台后,以全面贯彻落实《条例》为抓手,制定出台《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的实施方案(试行)》、《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关于新村聚居点自主管理委员会工作经费和成员补贴的指导意见》,全区适用《条例》管理的新村聚居点33个,其中“4.20”芦山强烈地震建设的新村聚居点32个、参照《条例》纳入管理1个(雅化福馨苑小区)。在全区确定9个(市级3个、区级6个)新村聚居点开展示范建设。全区33个新村聚居点依法选举成立了自管委,推选、更换了自管委成员。重点实施新村自主管理委员会、房屋管理、公共设施和公共场地、容貌秩序环境卫生、经费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管理工作,有力促进了《条例》在全区新村聚居点依法有序实施。 积极推进“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 实施教育、卫生、文化等项目,全区三年(2013-2015年)共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73个,其中按照“519”的建设思路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7个。在建成的45个幸福美丽新村按照“1+35”标准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充实功能,提升建设水平。村级公共服务配套达到100%。 加强新村基层治理 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自治、协同共治、厉行法治为主要抓手,以民主监督为基本保障,全面在农村构建“一核三治一监督”依法治理体系;在全区33个新村聚居点探索创新多元互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1+3+3+N”新村治理新机制,有效实现了新村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全面推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四议两公开”、“阳光村务50条”和“村财镇(乡)管”等制度,构建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实现权力的规范运行。全面构建“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推进区、乡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推行“4321”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网格→村→乡镇→区”四级农村治安防控服务管理体系。认真实施“雪亮”工程,2016年完成南郊乡余家村、多营镇下坝村、多营藏茶村4个新村共18个监控点试点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法治新村、廉政建设、“走基层”以及“新生活进万家”等活动。开展农村不良风气专项治理,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全区创建区级文明村64个,南郊乡余家村成功申报省级文明村,合江镇魏家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创新开办农民夜校208所,突出感恩奋进、普及科技、扶贫政策、脱贫技能、道德法治、文明新风等专题培训,累计授课4658学时,参训群众达3.5万人次。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2016年共举办法制培训讲座43期86课时,印发放各类法律类读本6万余册,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2万余张,开展法制宣传54余场次,20万人次受教育。建设法治文化新村5个。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幸福美丽新村、灾后重建示范村等建设的配套衔接,结合实际开展“村改居”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2016年率先完成了近郊6个乡镇13个村分4种类型分步实施“村改居”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