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丁静 记者 杨德慧) “太好了,再也不用闻臭味了。”“通过整治,街道干净了,感觉心里也亮堂多了。”“自从乡里大力整改了环境设施和积极保护彝族特色文化等,每天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我家农家乐也越开越红火,2021年农家乐收益达到10多万。” 在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以下简称栗子坪乡)集镇栗子村,几个村民兴奋的议论着,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大加赞赏。 不久前,石棉县委第一巡察组对栗子坪乡开展常规巡察。栗子坪彝族乡,地处藏彝走廊石棉最南端,是雅安市的“南大门”,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唇齿相依,是地道的彝寨,传承和保留着彝族最古朴、最浓郁的彝族文化和农牧生活,也有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田园篱笆。本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可是,随着巡察工作深入开展,出现的“辣眼睛”景象却让巡察组的干部们感到格外的震惊。 所到之处,只见是脏乱不堪的“景象”:风吹过的路面上尘土飞扬,不时卷着零食的包装袋在地面翻滚;道路牛粪多、羊屎成堆;临路零星营业的商铺无人问津。 在结束当天走访工作返回驻地时,突然飘来的一阵阵恶臭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寻着臭味,巡察组来到了该乡集镇背路角落,映入眼帘的景象让在场的巡察组干部们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只见公用垃圾桶填满的垃圾无人清理,垃圾箱外垃圾成堆,餐厨垃圾发出刺鼻的气味,残羹上还可清晰地看见飞舞的蚊蝇…… 栗子坪乡属于石棉县全域旅游开发的重点乡镇之一,有著名的孟获城景区,也纳入民族风情小镇的规划。按理为了吸引游客、搞火旅游,乡境应该是洁净、优美、舒适,但是集镇的环境卫生怎么会如此差呢?带着这一疑问,巡察组决定剖根问源、一探究竟。 “大哥,我们是县委巡察组的,想找你了解个情况,这集镇的环境卫生平时是怎么维护的啊?”巡察组干部询问附近居住的村民老毛。 “以前商家各自做好门前卫生,村组干部轮流打扫街道路面,并组织定期处理垃圾。但是到后来就没坚持了,整个巷道充斥着难闻的气味,一到夏天问题更加严重。”老毛摇了摇头,继续说:“其实对于我们普通群众来说,我们也希望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地方,但是这要靠大家努力和坚持,希望你们能帮我们想想办法。” “您放心,这个问题我们核实清楚后,一定督促解决。” 随后,巡察组将问题如实向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向栗子坪乡党委与栗子村党支部反馈了相关问题,要求结合群众生活、旅游发展立行立改。 栗子坪乡以巡察整改为契机,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首要任务,邀请县人大办、县规建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单位到乡调研指导集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同时,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共商治理措施,最终达成以参会的相关县级部门统筹、乡镇自筹的方式落实项目缺口资金38万元,项目实施内容包括车站、公共厕所改造,集镇绿化,路灯亮化和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之后,县规建局落实项目资金20万元、县人大落实“民生实事”项目资金8万元、乡政府自筹资金10万元。同时,乡村两级通过开展上门劝导、制发宣传单、宣传讲座等方式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今年12月,巡察组再次来到栗子坪乡实地查看整改情况,冬日的彝村云雾缭绕,韵味别样,无论是集镇道路,还是乡间田舍,整齐摆放的垃圾箱、垃圾车,干净整洁的街道和彝风纯正的农家小院随处可见。连绵起伏的群山向远方延伸,像深邃的海洋一般无边无际,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从巍巍苍山到乡村田野,藏彝走廊的乡间正编织着一幅山清水秀、大美乡村的锦绣画卷。(图片来源:石棉县纪委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