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镇副镇长苟荣将“雅安脱贫榜样”荣誉证书送到王相康手中鼓励其发扬榜样力量 四川新闻网消息(李琼会) 12月2日,笔者从天全县城厢镇脱贫办获悉,天全县城厢镇两岔村村民王相康被评为2019年度第二届“雅安脱贫榜样”。 王相康身残志不残,在脱贫路上,凭借着一股子不怕苦、不怕输的干劲儿,用勤劳地双手发展产业,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 从2014年开始养猪,历经7年多的艰辛努力,猪圈从最初的6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600余平方米,能繁母猪从当初1头发展到现在的17头,王相康不仅脱了贫致了富,还带动附近村民一起走上共同致富奔康的道路,更让王相康高兴的是,某女士被王相康自立自强、勤劳致富、诚信为人的品质感动着,认为王相康值得信任、相伴到老,愿与王相康一起生活、一起拼搏,一起奋斗……面对笔者的采访,王相康一边念着自己致富经,一边期盼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今年,是王相康规范化养殖场正式投产的第一年,年经营性收入80多万元,在他看来,致富奔康的希望就此扎下了根,以后将会更有盼头。 王相康荣获第二届“雅安脱贫榜样” 从失业到创业 自强不息搞养殖 10多年前,王相康在县内一家煤矿上班时,因瓦斯事故造成双手残疾,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后来妻子弃家出走,留下年幼的女儿和王相康相依为命。随着年矿山作业留下的病症龄增长和和残疾,王相康不得不辞去煤矿的工作。虽然在矿山上打了一段时间工,但因家庭贫困,家里一直没有存款,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尽早过上富裕生活,不甘于现状的王相康思来想去决定自主创业,发展家庭养殖。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建立养猪场时,王相康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经验不足,资金短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对于家里本来就十分贫困的王相康来说,没有本钱不说,还不懂养猪技术。 圈舍面积、养殖数量、母猪产量、经济收入等稳步增长,王相康一步步边学边养。可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起步,亏了1.2万元,若换作一般人,有可能就此打住或改行,而他却认准了养猪这条路。 “我不认输,随后开始改善圈舍,购买母猪、饲料,自己养母猪育仔猪,起早贪黑,精心照料,清扫猪棚、消毒防疫、拌饲食料……遇到问题,不在网上寻找解决办法,就去请一些专家和有经验的师傅指导。”王相康说,自己通过“互联网+专家讲解”的办法,逐步找到了失败原因,并一一解决,从而慢慢扩大了生产经营。如今,相比刚创办养殖场时的情景,现在的圈舍已换成标准化养殖场,能繁母猪、仔猪肉数量增加了很多。 2014年,王相康刚开始发展养殖时,规模还比较小,如今养殖场已达到可养30多头能繁母猪、8头商品猪的生产规模。据了解,若养殖场充分利用起来,在行情好的情况下,一年可挣百十万元。 “目前,我只养了17头能繁母猪,盈利三四十万元没问题。”王相康说。 王相康查看猪仔生长情况 扩大生产规模 生态养殖促发展 因为养殖技术过硬,再加上独特的饲养方法,养殖场产出的母猪和仔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我们的养殖场生产的仔猪品质好、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现在的价格每头可达1800元左右,最高可达2000元/头。”王相康说,养仔猪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只要不遇到疾病,一般情况下养仔猪前景较好。目前,王相康还通过手机抖音平台推销自己的产品,他的养殖场的仔猪销往到泸定、雨城、芦山、名山、邛崃、汉源、石棉等,目前已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他也成为了家乡创业致富的带头人物。 明年“二把手”回来后,我还要扩大养殖规范,新建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场,发展生态养殖。 王相康精心养殖仔猪 王相康圈舍旁有一块空地,有一条生产便道,王相康说,建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场,一年可规模化发展成品猪50头、能繁母猪30头、仔猪300头,一年下来,毛收入可达120万元左右。 王相康表示,建设现代化的养殖场,一方面离不开政府支持,另一方面,现在社会各界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也希望能吃得更安全更放心,而发展生态养殖,这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绿色生态产业。 创业之路从来都是艰辛与收获并存。王相康通过自己过硬的养殖技术和坚定的创业信念,短短几年内就扩大了生猪养殖规模。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他被评为2019年度第二届“雅安脱贫榜样”。 “下一步,我要把养殖场办得更大更好,带动周边养殖户一起扩大生产规模。”对于未来,王相康充满信心。 如今,王相康的养殖场,硬件条件已完全走上正轨,有标准化圈舍,有产床、保育床,养殖场配置有发电机、水泵、降温设施,形成了集良种猪繁育,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生产于一体的“半机械化”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同时,王相康还牵头组织农户筹集资金修通一条长400余米、宽4米的生产便道。软件上他有过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王相康成功的养殖经验,也为天全县乃至雅安市养殖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