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雅安12月5日讯 近年来,荥经县大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紧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统筹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和诉讼、仲裁、公证以及“诉非衔接”、“公调对接”“诉调对接”等多元化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突出“四个抓手”,逐步建立起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
一是抓法治引领,树牢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的正导向。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强化社会面普法,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法治下乡宣传活动145场次,开展“法律七进”宣传活动332场次,覆盖全县21个乡镇,服务群众逾10万人次,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认真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宣传活动,规范行政管理活动参与人的行为,积极防范和减少行政争议,特别是行政诉讼的发生。积极开展“送法入企”,法律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法治意识,依法治企、依法规范用工,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从源头减少劳资纠纷等等。同时,充分利用媒体平台、政务网站及微博、微信等载体,宣传调解工作或矛盾纠纷调处典型案例,既实现以案释法、生动形象普法,又有效提高了群众对采用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知晓度、接受度和认可度。
二是抓基层基础建设,健全调解组织体系。紧扣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形成了县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工作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机制。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调解组织175个,调解人员3000余人。其中:司法调解组织2个;行政调解组织30个;人民调解组织143个,包括21个乡(镇)和112个村(社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10个行业性专业调解人民委员会,乡(镇)、村(社区)两级人民调解组织覆盖率达100%。
三是抓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建设,打造纠纷调处“尖兵”。结合山区县山多路险,交通事故多发、林地土地纠纷较多的实际,先后建立了交调委、治安纠纷调委会、林调委等1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并通过聘用形式,吸纳了30名公道正派、作风优良、热心调解事业、熟悉法律或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人士担任专业调解组织的专(兼)调解员。然后,推动制定和完善专业调解员选聘、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狠抓交调委、治安纠纷调委会等专业性人民调委会的巩固提升,按照“定补+案补”的方式,不断加大投入保障,落实办公场所和设备,较好激发了调解员的积极性,使这些专业调解组织逐渐成为全县各类调解组织的“尖兵”。
四是抓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创新。将“枫桥经验”与荥经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创新。(1)创新开展“公调对接”工作。切实加强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实现6个派出所全覆盖,近两年来,共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将县医调委入驻严道派出所,实行“公调”与“调医”联动,及时将“医患矛盾”引入调解或诉讼程序,近年来,已经成功调处医疗矛盾纠纷35件,调解成功率98%,未出现因医疗矛盾。(2)创新开展“诉源治理”,把成立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诉调委)并切实发挥作用,作为全面推进诉源治理实体化、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实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开展诉源治理。截止目前,“诉调委”已经主持、参与协调各类民商事案件243余件,其中,调解结案124件,涉案金额近1000万元。(3)创新开展调解力量聚合。建立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各级各类调解组织的规范引导,强化行业管理;高度重视社会调解组织的培养,全县已经成立了社会组织16个,并有效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荥经县委政法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