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雅安7月27日讯 石棉县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票决通过“城乡垃圾分类工程”项目的实施,尽锐全出、全力以赴打赢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攻坚战。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开展以来,紧紧围绕“明确1个任务、落实3个保障、强化4个到位、创新1套机制”的工作思路,纵深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 明确1个任务,汇聚全民参与强大合力。 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体系,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理工作,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19年8月底前完成92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落实3个保障,强化垃圾分类设施配置。 一是落实组织保障。成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来牵头抓,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安排相关工作。召开乡村振兴大会暨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动员会视频会议,县、乡、村、组干部共计800余人参加,对全县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进行了全面宣传动员和安排部署。制定并印发了《石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方案》《石棉县2019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工作开展。二是落实资金保障。县财政对每个行政村配套2万元工作经费,引导群众缴纳50-100元垃圾处置费。目前共投入资金310.419万元,其中县财政列支184万元、乡镇自筹92万元、群众缴纳34.419万元。群众缴费还在继续中,力争全年收缴垃圾处理费100万元以上,缴纳率达90%以上。三是落实队伍保障。每个村均配置了1-3名保洁员、2名垃圾清运员、2辆垃圾清运三轮车和垃圾运输车辆,同时组建自愿服务队指导农户做好垃圾分类。 强化4个到位,探索“垃圾分类治理石棉模式”。 一是试点建设到位。2018年,在市上确定2个市级试点村的基础上,我县在每个乡镇确定1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村,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治理石棉模式”,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的美罗乡牟家村“1231”和迎政乡“141”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并在全县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科学、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二是设施配置到位。按要求配置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目前,共设立公益宣传栏125处、小型宣传栏32处、垃圾分类标识(标牌)2300余个,发放垃圾分类桶5.9万余个,实现先行试点行政村全覆盖。三是分类处置到位。多渠道处置可回收垃圾,积极与再生资源收购站合作,推广村组集中回收处置可回收垃圾、小手拉大手学校集中回收处置可回收垃圾等,完善末端垃圾处置。依托石棉黄果柑、枇杷产业,积极推广有机垃圾还田堆肥处理,助推产业发展。2019年推广垃圾分类以来,我县16个乡镇日平均垃圾由原来每日40吨减量至每日25吨,逐步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四是宣传动员到位。自编“三不收、两分开、毒害垃圾拣出来”等顺口溜方便村民掌握垃圾分类常识;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各村村民和村组干部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为抓手,加强线上宣传,营造浓厚环境保护氛围;积极发挥村支两委、驻村干部作用,采取党员干部教育、分组培训、上门培训、农民夜校等形式,对全体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同时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印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知识手册,宣传开展深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先后召开专题会议80余次、入户走访24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6400余份,实现政策宣传到村、到户。 完善1套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一是建立人大代表监督制度,以人大代表监督力为效应,发挥人带代表职能监督和示范带动作用,结合人大代表“四我”行动主动认领任务,通过主动结对帮扶、结对监督、示范带头等形式,督促群众分好垃圾,搞好庭院环境卫生;二是建立县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比制度,农户垃圾分类评比、奖惩制度,对先进典型给予鼓励推广,对落实不力的坚决惩戒整改,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完善生活垃圾清运费缴纳制度和使用、监督制度,按月公开清运费使用情况,并根据实际运行管理情况调整缴纳标准,实现生活垃圾清运费缴纳全覆盖、专款专用、使用情况公正公开。截至目前,全县已实现垃圾分类的行政村84个,完成率91.3%,剩余8个行政村正在开展入户宣传。(中共石棉县委深改办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