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雅安11月21日讯(杨晓莉 王鹤飞 文/图)11月15日,2017年雅安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场交流会召开。会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全胜率全体参会人员实地考察了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雨城四小汉碑校区、雨城区土桥社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学校、社区的示范点建设情况。雨城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张燕及区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陪同考察。 近年来,雨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这一中心贯穿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同时,以“阵地建设”为抓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耳;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发挥激励作用。 实施“五大行动”,即推进“六个融入”行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场所、窗口单位、学校、社区、乡村和网络,形成全域全面统筹推进;深化“培树典型”行动,挖掘发现身边好人好事,在引领带动上彰显了特色;持续“弘扬传统”行动,实施“中华文化基因培育工程”等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在培育践行上形成外化于行;深化“文明创建”行动,在成果展示上便民惠民。 下一步,雨城区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并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同”向“践行”迈进,从“价值遵循”向“生活习惯”转变,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贡献一份力量。 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 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依山傍水,周公山、周公河簇拥环抱,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距市区2.5公里,目前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348户、1075人。该村自“4.20”芦山强烈地震以来,重点实施“一村庄、一整治、一产业、一桥梁、一道路”“五个一”援建项目,严格遵循“四态合一”和“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规划理念完成新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余家人民始终铭记关怀、心存感恩,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依托“农民夜校”“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以及各类文体活动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以党建引领为着力点,全面打造基础完善、管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的幸福余家。先后荣获“省级四好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四川省绿化示范村”“首批雅安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等称号。 党建引领,着力学习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共同遵循,是余家村全村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余家村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坚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分析、学习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同时,以“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农民夜校”等载体,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通过集中学习、广播、远程教育网络等阵地,学深学透“24”字核心价值观,完善党务村务纪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结合干部大家访,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农村党员心在群众,身入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 文化立景,着力宣传核心价值观。注重将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断提升文化氛围。村内通过公开栏、文化墙、宣传小景直观展示,处处可见“核心价值观”在扮靓农村景色的同时,也成为人性对照的“透视镜”、心灵改善的“净化器”,广大党员、群众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诚信友善的民风、文明和谐的村风逐渐形成;创办《余家村村报》,通过报纸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及利民便民政策;利用村文化室、图书室,开展读书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发挥党员志愿者、青年妇女儿童志愿者、老协作用,依托“我们的节日”,定期为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引导群众积极为余家的发展群策群力,共同治理好幸福美丽新村。 品德立规,着力培育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村民精神文明和思想教育宣传,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通过“一自管委、一约、四会”等多种形式参与监督、服务和管理,使大家自觉抵制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事宜,破除迷信、打击黄赌毒。同时,通过家访、张贴楹联、绘制墙画和文明评比等形式,深入组织“新生活进万家”活动,评选出了一批感恩奋进、爱国守法、热心公益的文明户;挖掘好家风、好家训,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开展晒晒我们的家训主题活动,全村家家户户简约美观展示了自家家训,有形的环境改善促进了无形的价值观提升,美丽乡村建成呈现新风貌。 产业致富,着力践行核心价值观。近年来,余家村大力支持青年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创业,按照“一村一品、农旅结合”的思路,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引进公司,在余家村开发建设高品质蓝莓、草莓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户成立“雅安市富余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经济,2016年以来全村共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直接受益农户135户。探索出“集体经济+创新创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为群众实现“就业有门路、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雨城区第四小学汉碑校区 雨城四小汉碑校区前身为雨城区姚桥中心小学,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校舍损毁严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的援助下,2014年10月异址重建,2015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更名为雨城区汉碑慈济小学。学校总投资3538万元,占地面积24000㎡,建筑面积9300㎡。建筑风格独具,设施完备,硬件一流,环境优美。学校是雨城区首例集团化办学试点学校、“4.20”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全额援建学校、全区灾后重建成果转化试点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66人,教学班24个,学生1308人。学校承继雨城四小百年名校的育人目标,在充分发挥汉碑校区以科技艺术为核心的特色优势基础上,确定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涵特色发展之路。集团化办学一年多以来,短时间内实现了汉碑新校区办学规模的最大化,教育教学质量继续领先,特色教育蓬勃发展,顺利完成与雨城四小的深度融合,办学效应达到预期目标。 学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学校实施方案,着力在宣传学习、认知认同、重点融入、知行合一、创新载体等工作上抓落实,通过“六个狠抓”,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