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要闻 天下 原创
经济 部门 时评 法治
雨城区 名山区 天全县 芦山县
宝兴县 荥经县 汉源县 石棉县
旅游 交通 环境 卫生
文体 反腐 电力 藏茶
雅安市人大 | 雅安市政府 | 雅安市政协 | 雅安市纪委 | 雅安党建 | 市妇联 | 市发改委 | 市公安局 | 市国土局 | 市环保局 | 市教育局 | 市卫生局 | 雅安电视台 更多>>
川网市州联播

成都 | 绵阳 | 德阳 | 自贡 | 攀枝花 | 泸州 | 广元 | 遂宁 | 内江 | 乐山 | 南充 | 宜宾 | 广安| 达州 | 巴中 | 雅安 | 眉山 | 资阳 | 阿坝 | 甘孜 | 凉山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雅安  >  雨城区
雨城区:新修联通致富路 产业“抱团”拔穷根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肖伟 更新时间:2017-11-07 我要分享

四川新闻网雅安11月7日讯(石雨川)“以前下雨土路上到处是泥,赶场回家还要趟水过河,生产生活非常不便,现在政府政策真好,通组公路全部都硬化了,再也不用趟水过河了。”家住雨城区八步乡李家村的高启忠感慨道。

高启忠的喜悦来源于李家村的变化,脱贫攻坚以来,李家村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下手,积极整合资源,硬化通组公路,建设生产生活便道,维修村委活动室等项目,惠及当地群众。

致富奔康劲头足

10月27日,秋高气爽。笔者行走在雨城区八步乡李家村,一条条新修的村组道路如中枢神经一样串起了村里的家家户户,路上运输车辆来来往往,道路两边的村民高高兴兴,这里的农村正焕发新的气象。

贫困户高启忠正在给自家核桃树苗松土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栋新修不久的小楼房。谈起这些年的变化,高启忠一脸的笑容:“家里现在虽然还困难,但与过去比发生了大变化,屋前屋后干净了,路通到家门口了,自己也搞起了茶叶、核桃产业,对脱贫致富充满希望。”

走进高启忠的家,厨房灶台的火炉上正炖着土鸡。

“搬进新房再也不用窝在‘黑房子’了。”高启忠高兴地给记者介绍房屋情况。

高启忠是雨城区八步乡李家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一家4口挤在狭小的土坯房内,一家的生计全落在他身上。

“没有好政策,就不可能住新楼房。”靠着墙壁的高启忠语调低沉起来,还好有政府的帮助,自己蔬菜种植得不错现在又种下了核桃树。去年,他卖掉两百斤茶叶收入15000元,全家终于告别了贫困。

“当时村干部让我种茶叶,我就学着种。第二年竟然有了收入。”说起自家的脱贫过程,高启忠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尝到甜头后,他又着手种植核桃。

“现在为啥有了信心?”记者问道。

“有干部撑腰,那还怕个啥呢。”高启忠答得爽利。

“现在日子有奔头了,在家里就能致富。”高启忠夹了一块鸡肉塞进嘴里,咯咯憨笑起来。

“去年村里修通组路,他最卖力,冲在最前面!”当第一书记郝益向记者介绍高启忠的“事迹”,高启忠又难为情地笑了,路修好了,我们致富奔小康不就有希望,能不卖力吗?”

基础设施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深秋时节,行走李家村,茶园、菜园和核桃林连成一片。

眼前的李家村,草木兴盛、人勤业兴,处处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气息,这片生机得益于李家村良好的生态,得益于该村不断向田间地头延伸的产业路。

2014年,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郝益心情有些沉重,“路,是村民心中无法抚平的痛。过去出村唯一的路,就是盘踞在山间的一条羊肠小道。”郝益告诉记者,李家村之前没有通路,赶一次集差不多要花大半天时间。

当地政府曾扶持李家村栽种茶叶,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的老人疏于管理,茶园里的杂草都长得高过了茶苗。

在郝益看来,贫穷的根本症结是交通不便。修路,成了村民共同的期盼。坚持“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了解村情后,郝益便开始筹资金、拉项目。

为了尽快走上宽敞平坦的公路,村民们几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修路上。通过全村干部群众一年多来的努力,现在从村通往各组的公路全是水泥路,群众出行方便,农产品运输也方便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穷困日子熬到头。”贫困户们一提起村里刚刚修好的村道路,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

站在李家村村头,记者放眼前方,一条“之”字形山路在高山峡谷间蜿蜒盘旋,将两座彼此间隔的大山连了起来。“这路连起的不只是大山,还有我们山区群众的心。”李家村村民刘国花,一个孩子,正在上学,老公长年在外打工养家。

刘国花说,自己出门买东西不方便,孩子们上学爬坡上坎也让她担心,“现在有了路,肥料、日用品卖下乡送上门,孩子们上学也走上了水泥路。”记者了解到,李家村目前已完成饮水工程,完成公路硬化工程,修建了便民服务中心、整治了河堤……

郝益表示,随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当地群众出行将更加便捷、产业发展也就有了更扎实的基础。

因地制宜培育起扶贫产业

“基础设施这条‘供血畅通’后,突破产业瓶颈,弥补‘造血不足’,是脱贫致富的关键。”郝益告诉记者,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李家村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多方利益需求的特色脱贫道路。

在李家村,茶叶、蔬菜被村民们称为“两宝”,但之前因为道路、水的问题,大家都不敢大面积种植。现在,出山的路修通了,村民们种植积极性大增。立足当地土壤、气候,以及传统种植习惯,李家村因地制宜推动“林上林下”产业发展,在巩固蔬菜和茶叶基础上,引导各贫困户种植核桃基本形成了“一户一品”的产业格局。

李家村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林上与林下相结合、以长养短的方式发展生态经济。着力种好“一块田”,大力推行“菜+豆”模式,提高菜园复种指数,发展好蔬菜和豆类产业;管好“两棵树”,提升茶叶质量,精心管护核桃树。林上种茶叶和核桃,林下种蔬菜和豆类。

“种核桃,政府提供了树苗和栽培技术;种蔬菜和茶叶,政府配套修通了水、路等基础设施。”贫困户王文杰告诉记者,他家有4亩茶树,3亩蔬菜,4亩核桃,虽然核桃还未挂果,但仅靠茶叶和蔬菜每年全家能收入接近3万元左右,随着核桃不断长成挂果,这个收入还将增加。

为了让群众增添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力量,2016年,李家村有了产业党支部。随着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又酝酿成立了合作社。把支部建在合作社里,把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让产业覆盖贫困家庭。通过党建带团建,把农村致富青年培养成为村干部,把贫困户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通过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把各种力量聚集起来,把各种要素激活起来,从而加快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对于李家村的未来,郝益说自己的思路是“两眼盯”:“要致富就要盯死产业,在蔬菜、核桃、茶叶等产业的基础上,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既要增加其本身价值,也要增加其附加值;在发展方式上坚持‘靠山吃山’,发展生态绿色产业。要盯死教育,提升人口素质。只有教育搞上去了,贫困村才能跟得上其他村子的步伐。”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国际 中国日报 国际在线 中青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共产党 中国新闻网 国务院新闻办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新浪 网易 腾讯 和讯 更多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005-2010 四川新闻网 版权所有 ICP 川B2-2003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