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雅安6月2日讯(姜帆 文/图)荥经法院高度重视家事纠纷的处理,今年以来,针对赡养、离婚、抚养等纠纷,通过引入法律、心理双重干预机制,建立多方联动平台,创新“公式化”审判,妥善化解了大量家事纠纷。截至5月,共受理家事案件58件,调解、撤诉52件,调撤率达90%。 转变司法理念,打造“专业式”家事审判。选聘一名退休法官、一名人民陪审员、一名妇联工作人员,设立家事调解委员会;同时在村社妇联主席中择优选聘“家事调解员”,设立家事纠纷调解网格点;采用“固定调解员+特邀调解员”的方式,为涉及离婚、赡养、抚养、家暴等纠纷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辅导。 发挥司法柔性,共建“人文式”家事审判。在处理矛盾尖锐的家事纠纷中,通过“家事心语工作室”,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对双方进行“冷静期”处理。工作室里,调解员先分别听取当事人心中的委屈和不满,再结合“劝、批、谈、教”的方式,努力解开当事人心结,共同缓解当事人的激烈对抗情绪,将法律知识、法制教育寓于心理疏导中,引导婚姻双方以互尊互爱的方式经营婚姻家庭。 延伸司法服务,推动“辐射式”家事审判。在全社会高度关注家庭暴力问题和因吸毒等引发的家庭纠纷大背景下,探索实行“家庭暴力禁止令”,联合公安、教育、妇联等相关部门依法、适时、适度干预家庭暴力。同时,加大对吸毒人员家庭成员的帮助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毒品的危害,积极帮助亲人远离毒品,共建温馨和谐家庭。 传递司法关怀,开创“护航式”家事审判。在审理涉及离婚、家暴、抚养相关案件和判决后,引入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防护机制,通过“调解员+”的方式,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采取“走出去”与 “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各派出法庭与辖区中小学校沟通,组织法官深入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组织学生旁听审理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使其感受法庭的庄严,法律的神圣,同时也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