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雅安3月7日讯(许玉芳)荥经法院近期妥善解决了一起看似简单的“劳动纠纷”案件,人性化的处理让双方当事人高度认同。 初阅卷,心存疑惑 “这个案子很简单啊,原告作为劳动者起诉要求劳动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诉状上明明写着原告已经年满六十岁,那么双方终止劳动关系以后,原告应该依法享受退休待遇,而不是要求经济补偿金啊……”承办法官初阅本案卷宗的时候,略带不解,是劳动者不懂经济补偿金的含义?还是另有隐情? 庭审中,真相大白 已经快到开庭时间了,却迟迟不见原告出现,书记员拨通原告的电话,铃声响了许久,电话才有人接听:“喂,请问是王某某老人吗?我们是法庭工作人员,今天是您的案子开庭,您到了吗?”只听电话那头语调拉得很长、音调提的很高:“是,我是,我已经在路上了,还没走到法庭……”等到王老来了以后,案子准时开庭了。 初见,那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瘦骨嶙峋,步履蹒跚,细看时又发现老人右眼紧闭,明显是受伤所致。在庭审中,老人的情绪很是激动,还没等书记员宣读完法庭纪律就几度欲语,并在之后的法庭调查中屡次打断法官的发问和对方当事人的发言。法官多次耐心劝导老人不要激动,告知老人会给他足够的时间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试图安抚老人的情绪,可是老人的听力明显已经存在严重的障碍,经常听不清法官已经重复多次的话,有时候还是会自顾自地说起话来。为了平复老人的心情,让接下来的庭审可以顺利进行,也为了能从老人的陈述中找到案件的突破口,法官最后没有再劝止老人的话,让他足足说了好几分钟。 “我也没有想要怎样,可是我家庭实在太困难了,我只想要公司适当给我考虑一点,哪怕是一点资助……”这句话在老人几分钟的陈述中被反复提到,在接下来的法庭调查中,法官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王老与其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伴相依为命,原本就收入微薄,如今王老退休了,日子更是拮据,王老在公司多年兢兢业业地工作,无奈之下才想出此策。这样的真相让法官很是揪心,支持原告的诉求怕是不可能,因为无法可依,但是驳回原告的诉求也不是上策,因为于心不忍。 庭后调解,案结事了 在片刻思忖之后,承办法官立即约谈了公司的出庭人员:“王老是你们公司的老员工了,我相信老人的家庭情况你们更清楚……”法官顿了顿,又接着说:“当然,公司的现状我也清楚,法院也理解企业的难处,但是企业再困难,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引领社会良好风尚。说了这么多,我想建议一下,企业能否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给予老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公司出庭人员立马回应道:“我们有工会组织,针对家庭特别困难的职工,都是有相应对策的,我回去可以请示一下……”承办法官听了这话,立马趁热打铁说道:“要是方便的话,现在联系一下相关负责人,看能不能有个结果,事情早一点解决总是好的嘛…....”在法官苦口婆心的商谈之后,公司出庭人员那边传来了喜讯,公司愿意给王老1000块钱的帮扶,并且当庭给付。语重心长,法官释明、引导承办法官将这一情况告知王老的时候,老人更加激动了,频频点头道:“好,好,好,感谢企业,我也知道自己的诉求不合理,但是我也是实在没办法……”当老人将1000元钱接过来的时候,双手略微有些颤抖,但眉宇却舒展了许多,并自愿撤回了起诉。这个时候,法官一边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严肃地对老人讲:“你的生活困难我们理解,但是王老啊,咱也不能老是这样,企业也有企业的困难,如果每个员工一有困难就将企业告上法庭,你说这样行吗?不行吧?你也知道自己的诉求在法律上得不到支持,但是人家企业考虑到你的实际困难,也给予了帮助。无论如何,我们要懂得感恩,下次不能这样啦!”听完法官的话,老人又是一阵频频点头。就这样,一起名义上的劳动纠纷顺利化解了。 本案中,承办法官在阅卷时便对这个“简单”的案件格外谨慎,并通过庭审抓住本案矛盾焦点,充分发挥法官的能动性,最终顺利地案结事了,不仅体现了承办法官的业务水平,更彰显了法官的人文主义精神,让法官的柔性力量在民众的心里发光发热,让司法的阳光照进民众的心坎。同时,承办法官善于找准契机,调动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认同感,最终妥善化解了纠纷。 最后法官感言说:许多案件从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是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中的矛盾纠葛。正如本案,如果依法判决,无疑对原告当事人过于冷酷,但是法官又不能逾越法律规定。因此,这就对法官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同时彰显法官的人文关怀和体现法律的温度,就要求法官用法、守法但不拘泥于法,法律本身是规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法官体恤民情的心是柔软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是唯一的社会规则,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光靠法院一家解决起来难免会显得势单力薄,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其他纠纷化解力量,合力解决百姓诉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和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