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探秘雨城上里镇六家村的振兴“三字经”
2025年04月30日 17:18:04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六家村的青石板路上,每当晨光掠过百年古桥,“辣哥”刘宇的辣椒作坊总会飘出缕缕辛香。
这位34岁的返乡青年或许未曾想到,五年前因思念父亲手艺而创办的家庭作坊,如今竟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支点。
从个人创业到村集体产业升级,六家村在乡村振兴中念起了“早”“稳”“新”三字经。
早谋局:从个体作坊到集体产业
“没在家的这几年,我总想着父亲罐子里辣椒油的椒香。”刘宇说,“回家后我发现,这抹辣味中藏着‘致富密码’。”
刘宇的创业故事始于乡愁,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迎来蜕变。
当他的红油辣椒通过电商年销数百万时,村“两委”敏锐捕捉到产业机遇——一边是农户闲置的土地,一边是村小搬迁后的空置校舍,加上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注入,最重要的是辣椒作坊需要扩大!
至此,一场“腾笼换鸟”的产业革新,在六家村悄然启动。
2023年夏,原六家村小闲置的操场上,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总投资241.8万元的辣椒加工厂项目,以“跨年度实施”的韧性突破场地协调、极端天气等阻碍,最终建成涵盖辣椒酱、红油辣子、辣椒面的标准化生产线。
更具前瞻性的是,项目同步规划电商直播中心与仓储物流体系,让深山里的辣椒制品提前对接全国市场——这份“早谋五年路”的远见,正是六家村产业破局的关键先手棋。
稳根基:构建联农带农“铁三角”
走进试营业的加工厂,身着蓝色工服的工人正熟练操作筛选机,辣椒的鲜香阵阵袭来。
“因为村里的辣椒还没成熟,所以,目前我们还是在外采买。”刘宇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5月底我们村100亩辣椒苗就能下种了。”
通过党建引领,村里构建起“合作社+加工厂+农户”的铁三角模式:合作社统一发放辣椒苗,党员技术小组全程指导种植,加工厂按市场价兜底收购,形成“种植有指导、销售有保障、收益有盼头”的闭环。
这种稳扎稳打的产业逻辑,体现在细节处:为应对本地辣椒生长周期,初期采用新疆干红辣椒试生产,待本土种植基地成熟后,立即启动豆瓣酱、鲜剁椒等深加工产品;就业安排上,先聘本地村民参与试运行,待满产时再持续扩大招工规模,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中逐步适应产业节奏。
更具温度的是收益分配机制:每生产一瓶辣椒油,或相关辣椒制品,村集体直接分红5毛钱,且年底还能进行二次分配。这种 “产销挂钩” 的即时反馈,让乡村振兴的红利可触可感。
新路径:激活“数字+融合”双引擎
工厂二楼的直播室设备已经准备就绪,刘宇说,他们将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六家村的香辣。
“还是小作坊的时候,我就通过直播的方式实现了日销万单。”刘宇说,多年来,他积累了不少客户群体。
即使目前还在试营业,六家村的辣椒加工厂每月也可实现销售收入近50万元。据刘宇介绍,待工厂满产后,年销售额可以破千万。这也印证着“电商+产业”模式的成功。
说起未来的规划,刘宇眼中闪着光。
“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后,我们可以尝试推出以辣椒加工为核心的整村规划,以邻近上里古镇为契机,探索将辣椒种植、加工观摩与乡村旅游结合,开发‘辣椒采摘节’‘辣酱DIY’ 等文旅产品。”刘宇表示。
这种“一产打底、二产升级、三产添彩”的立体发展模式,让六家村从单一的农产品产地,转型为集生产、加工、体验于一体的乡村产业综合体。正如六家村党总支书记杨元奇所说:“我们卖的不仅是辣椒,更是一种‘热辣滚烫’的乡村生活方式。”
站在新落成的加工厂前,刘宇的手机不断弹出订单提醒。
工厂内,热油淋上精心配比后的辣椒面散发出阵阵椒香。
六家村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早抓机遇敢破题,稳扎根基强链条,创新模式拓空间。
当传统产业插上“市场化、数字化、融合化”的翅膀,每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都可能长成支撑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
六家村以“早”“稳”“新”三字经破题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六家村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抢抓机遇,将个体作坊升级为集体产业,盘活闲置资源,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通过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从种植到加工形成闭环,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借助电商直播与产业融合,打破地域限制,拓展发展空间。这种立足实际、创新求变的发展思路,既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彰显了乡村振兴的无限潜力与活力。(供稿/图:雨城区委宣传部 胡月)
编辑:卓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