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在四川省西南部大渡河中游南岸,有一个充满红色历史气息的乡镇—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镇。
近年来,安顺场镇立足于红军胜利强渡大渡河书写军史奇迹的红色基因时代背景,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以组织振兴引领民族团结,为复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建引领铸灵魂,厚培民族团结“沃土”
在安顺场镇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同心亭、火把夜话广场等民族团结示范点位,“永远跟党走”红色宣讲队伍给过往群众、游客宣讲红色历史,让各族群众身临其境重温安顺红色文化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党建促团结、以团结促振兴,我们奋斗的目的是让各族群众富起来”,说起红色旅游,安顺村党总支书记刘伟满心欢喜。“依托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民俗体验馆、传承馆等特色项目,安顺村全力打造集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教育、红色康养‘四位一体’的全国知名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近三年接待学习培训、实践教学、初心体验160万人次,接待游客660.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91亿元”。
特色产业促发展,共走增收致富“大道”
“‘红色记忆、乡村休闲、亲子体验、童年回忆’,我们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成立民宿联盟对78家民宿进行‘文化+情怀’特色化打造,整合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引导10户民宿融入团建、烧烤、简餐等元素进行改造提升,精心打造红色生态旅游路线,把精品民宿纳入旅游路线中,形成‘旅游民宿+’产业链”,民宿联盟会长余令松介绍道,目前安顺场镇民宿床位达到1200余张,解决就业岗位240余个,重要节假日期间平均入住率达85%,真正让各族群众都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乡村振兴提福祉,共唱美好生活“乐章”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安顺场镇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坚持以“五防两保”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开展一月一主题治理工作,充分激发网格运行活力。通过“派单-下沉-收集-反馈”模式,精准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着力解决乡村道路、饮水、住房等问题。同时,抢抓“4.20”芦山地震、“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省委省政府“双联”工作机遇,改造旧民居116户,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529户,建成新场村彝家新寨、魁沙村藏族新村等6个少数民族风格新村聚居点,各族同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为表达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喜悦之情,更是自发将“共产党瓦几瓦、人民政府卡沙沙”写在自家墙上,折射出党群鱼水之情。
创新治理聚合力,共绘和谐相处“画卷”
抓发展的同时,更要让“文明风”吹遍“红色镇”。
在党支部领导下,各村探索建立“路吉达克”“德古”调解模式,安排汉、彝、藏党员干部参与涉少数民族矛盾纠纷调解,以说事形式调解矛盾纠纷191件,以和谐善治凝聚民族亲情,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安顺村党总支传承红军在争分夺秒强渡天险时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建立“五彩共治”乡村治理新模式,建立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红色铸魂、绿色崛起、蓝色盾牌、橙色暖心、金色名片”五彩先锋服务队,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等“面对面,心连心”志愿服务活动800余次,以“五彩之笔”描绘安顺发展美好图景,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供稿:石棉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