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应急救援基地集中授牌暨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雅安举行

2024-05-12 12:07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消息 5月11日,四川省应急救援基地集中授牌暨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雅安举行,活动全面推动6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和11个省级航空应急救援基地投入实战使用,同时广泛动员全省各界深入开展“5·12”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活动。

如此大型的省级活动为何选择在雅安开展?

因为这是一座不同寻常的城市——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过渡地带的雅安,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交会复合部位,境内山河纵横,丰沛的降雨和全省第一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有着“天府之肺”的美誉,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防范形势严峻的现实压力。

因为这有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应急救援、应急避险、应急物资储备“三大”体系统筹推进,全国首部地级市层面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地方性法规在雅安诞生,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7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2个、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示范社区18个、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示范学校40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个……

近年来,雅安心系“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逐步构建起“党政合力、部门融合、上下畅通、全民参与”的综合减灾新格局,初步实现从“救灾型”向“防灾型”转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芦山县芦阳第二小学学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完善机制

应急更有力 联动更高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严峻形势,雅安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始终坚持“防”字当头、预防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在防与救、上与下的关系中,不断建立健全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

——构建应急“三大”体系。为全面提升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雅安构建了“1+2+30 ”应急救援、“8+30+N ”应急避险、“1+8+30+66 ”应急物资储备三大体系建设。其中,以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为核心,南部片区建立荥经救援中心,北部片区建立芦山综合减灾中心为两翼,规划30个乡镇级片区建立应急救援中心,构建条块结合、优势互补、联防联动的应急救援格局;按照“片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模式,全市共建成应急避难场所728个,单日最大容纳91.29万人避险;按照“市级储备库+中心储备库+片区储备库+乡镇储备点”模式,全市已建成市、县、片区和乡镇四级物资储备库(点)105个,共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40.27万件。

——形成应急预案“三个一”模式。修订《雅安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构建1个总体预案为统揽、33个专项预案为支撑、多个部门预案为补充的“1+33+N”应急预案框架体系,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一个行动方案+一本口袋书+一张处置流程图“三个一”模式。2021年,在全国地级市层面率先编制《雅安市较大及以上地震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走出避险转移雅安新路。2022年12月20日,《雅安市自然灾害应急避险若干规定》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首部地级市层面关于自然灾害应急避险的地方性法规在雅安市诞生,成为我国首个防灾减灾“市级指南”。2023年,全市累计转移避险 163469户611569人(次)。2024年入汛以来,全市累计转移避险3529户16450人(次)。

“应急使命·2024”雅安市抗震救灾综合实战应急演练中利用KA卫星站搭建卫星数据流量

用好成果

强化应急保障 提升防灾能力

时间指针转向2021年4月23日,四川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现场会在芦山县召开,芦山县交流试点工作经验。

“芦山县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属于典型山地地形,坡度大、地势陡,灾害呈现‘灾多、灾全、灾频、灾重’的显著特点,自然灾害防范压力巨大。”发言人在会上坦言。

正因如此,必须摸清风险要素,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为契机,芦山县建立“政府+高校+社会资源+第三方技术团队”普查队伍,全面摸清掌握重大风险隐患,对应急、气象、地灾、交通、住建、地震、林业七大风险系统进行分类汇总,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形成地域风险地图,为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秉持“边普查、边应用、边完善”的原则,雅安充分运用普查成果,将应急管理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深度应用,积极建设雅安市综合应急管理项目(DRM),集监测预警、综合风险评估、科学指挥决策、高效救援救助、常态宣教培训等功能于一身,集灾前、灾中、灾后为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救援系统。

在灾害高风险区域,利用闲置用房改建基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常备避险转移安置点),完善安置避险转移群众、前置应急抢险和救灾物资、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培训三大功能;同时,将风险普查数据成果运用到地灾隐患治理和地灾隐患点房屋避险搬迁等工作中,着力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建成覆盖应急、水利、自然资源、气象等单位的市级应急云视讯系统平台,将普查成果应用于风险管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安全生产、城市安全等领域,全面服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设应急无线通信平台项目,切实解决“三断”情况下应急通信难题;自主创新研发“雅安市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自动化平台”,优化突发地震应急辅助决策功能,利用“地震预警+村村响”模式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实现秒级地震预警。

夯实基础 推进示范创建

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作为“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唯一极重灾县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全省29个重灾县(市、区)之一,2019年,芦山县被纳入首批1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是四川的唯一。

“我们将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纳入芦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灾减灾机制和‘上下配套、无缝对接’的制度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芦山县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事实证明,灾难是应急应对能力的“试金石”。

在2022年“6·1”芦山地震中,芦山县交出了全县无房屋倒塌、无因灾死亡、无次生灾害、无负面舆情、无社会不稳定事件的“五无”答卷,走出了一条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山区特色的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新路径。

离我们最近的避难场所在哪里?安全疏散的路线是什么?预警来了如何尽最大可能全身而退?走进石棉县棉城街道岩子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疏散示意图、应急避难场所医疗救助点等标识醒目清晰;灭火器、防洪麻袋、应急照明灯、应急专用车等应急救灾物资配备齐全;抗震避险应急演练、社区居民房屋火灾应急演练、预防地质灾害演练等有序开展……这些都是雅安创建防灾减灾示范单位的缩影。

按照“既抓共性、突出个性”的工作思路,从2015年开始,雅安就积极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以此为抓手,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效应,以点带面,鼓励各县(区)积极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并制定政策对成功创建的社区给予补助奖励。

截至目前,雅安累计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7个、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示范学校40所、省级安全社区18个。

不仅如此,为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雅安在全市96个乡镇(街道)均设置应急办并实体化运行,由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兼任应急办主任,配备基层应急管理专职人员207名、兼职人员176名。同时,创新开展极端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力量建设,在全国率先组建宝兴县“轻骑兵”前突小队和志愿消防速报员队伍,形成“宝兴模式”在全国推广。

防灾减灾保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经历过灾难的雅安,如今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雅安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积尺寸之功、下绣花功夫,不断努力提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能力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供稿:雅安市应急管理局 蒋阳阳)